2180 字

曲高和寡

今天突然想估计下公众号的受众,想了一圈下来发现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整理如下: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全国大概有20个门类,95个大类,432个中类,1094个小类。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里的从业人员总共3.56亿,个体户9千万,各大类人数都过百万。其中,环境从业人员约22万,科研从业人员约850万,国家机构2709万。同时,有2.6亿的在读学生,教师1514万,高校学生3559万,硕士153.5万,博士31.3万,理学硕士在读14万,博士在读6万,正高20万,副高50万,中级64万。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环境黑板报目标是环境从业人员、理科学生与老师,覆盖面最大就是100万左右,如果考虑大类,则至少也有百万级别,如果影响政府,那就是千万级别。不过按照我们的专业能力,最多就是按百万受众,关注量1万是天花板,阅读量最大也就是1万,更正常的数据应该是2000人。也就是说,我们受众被行业规模锁死,但也是体现专业性的地方。

不过100万应该是一个自媒体可影响规模,我预计信息技术可以让1%的受众收到信息。如果从业人员在10万这个水平,那么信息流通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实际规模大概是1000人,此时行业协会或国家部门而不是自媒体的话语权会更重。如果从业人员在1万这个水平,那么slack群组、qq群、微信群就比较适合百人规模了。如果在1000这个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应该就是定时开会。如果100人水平,那最好依附更大群体例如杂志或期刊进行交流,否则信息沟通一定不畅。但如果本来就是直接受众不需要1%传播过程,那么100人左右规模应该是内部交流最顺畅的。但如果是1000万受众,公共宣传、电视广播与门户网站可能更合适。如果人数过亿,不好意思,信息应该传不动,因为这个规模的均质人群应该是不存在的,除非是国家,但就算国家也只能通过想象存在。

也就是说,百万到千万受众才是媒体最喜欢的作用范围,往下即便信息技术存在,信息交流效率也高不了,因为可交流内容少。同理,如果可交流主题具有普遍性,那么在150这个邓巴数下应该最高效,例如八卦信息。据此可以用真实数据来验证下,例如群规模与谣言传播,还有就是通过控制内容难度来筛选读者,看是不是曲高和寡,或者看看笑话与搞笑图片的传播路径,小众人群的信息传递方式等。

应该可以定义一个文章传播值,与文章专业水平相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受众。值高的文章传播效果就不好,因为懂的人少造成传不到。但如果足够通俗,受众面广,这个文章就可能超过传播规模阈值而流行。依赖这个设计一个自然语言处理打分来预测阅读量或进行文章润色应该很有应用前景的。博客、论文还有个人网站都可以用这个系统来优化,甚至可复算性研究也应该是这个传播值的一部分,因为自我复制就是良好的传播特征。只有熟练掌握传播值在不同规模人群的作用方式,好的思想才能传播开来,而设计这样一个系统,最重要的研究目标应该就是传销或谣言的尺度效应,理解了这些传播值高的案例就可能让小众的知识与思想走向大众或者搞明白为什么很多小众知识永远无法实现传播。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我在知乎上的专栏的,最近知乎开通了创作者中心我才能看到后台数据。大体上看,那个专栏9.5k关注姑且按1万算,平均每篇(不算阅读量超过1000的)读的人有多少呢?大概500.那么完整阅读率又多高呢,20%-30%,赞同收藏分享加起来的认可数有多少呢?大概30%。也就是说,一万个人收到更新通知,500的人会打开,100的人会读完,30个人会认可。但同时我又做了一个实验,那就是发布了一篇阅读量应该会很大的,那篇阅读量在8k左右,赞同收藏分享加起来800,这就是我说的1%的来源,即使一篇文章能流行,可能也就覆盖1%的原始受众,而不那么流行的也能传达到1%的受众。从公众号上数据也可以看出,1%的关注/阅读量基本就是底线,而流行的文章其实也是1%。我怀疑这个比例应该是比较通用的,广告点击转化率印象中也是这个量级,当然这是基于陌生人关注的。

熟人或纽带式关注应该可以轻松超越这个比例,但这需要信息技术以外的知识来辅助。今后很多年可能所谓营销传媒人士的重要课题就是利用熟人化关系来提高信息技术的转化率。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加强圈子化认知,让受众产生内外有别的想法,这个策略可以盈利但会造成社会割裂。完全基于陌生人共识的技术就是区块链了,能走多远我也猜不出来,很有可能到头来还是圈子化。不过这里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圈子化势必会泄漏隐私。

隐私问题需要对追踪技术进行限制。隐私只有共享才能生成更强大的模型,但共享后个人利益会受损,应该利用单向加密技术让算法能在处理加密信息时达到好的训练强度,但只有个人秘钥解密后才能给出可见文本。这样可以避免互联网寡头的出现,同时,针对网站滥用隐私,可以基于tor开发一种点对点的cookie混杂协议,这样网站技术上虽然可以拿到匿名数据但实际无法定位。在技术保护下,所有人可以放心依赖算法享受生活且隔离掉恶心的商业推荐。在我眼里,1%受众是属于君子之交,多了就有利益算计而少了则说明发言人水平不到家。所以如果受这个限制,很多所谓市场其实不可能有商业价值,这倒可能是很多“无用”知识的自留地了。我不反对市场化与商业化对社会整体的推动,但一个社会一定要给非市场化的东西留下发展空间,虽然不可预测,但却是希望源泉。